Back
Featured image of post 如何做计划

如何做计划

为什么要做计划

在开始做计划前,必须问自己一个问题——为什么要做?

这个问题的答案越具体越好

在没有问出这个问题,心中也没有答案的时候,就很容易做出这样的计划——

看着满满当当能做很多事情,可真当执行的时候,一开始就会发现超时的问题。

如果超时了,却硬要按照计划走,没学会的东西硬标学会了,假账越累越多,学习债也越积越厚;如果不按计划走,改动的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,就容易不知道计划该如何写了。

注意,计划的把控在于三个方面

  • 内心的动力(即为什么要做此计划)
  • 方向感(来源于对计划的复盘和调整)
  • 能够定期调整的计划

Version 0计划的方式看似参照了学校课程表,但别忘了,课程表不会管学生有没有真的掌握某个知识点,而是只管灌输知识的时间把控。

完全跟着学校的课表走,牵一步走一步,容易让自身缺乏动力、实际计划调整和方向感。

所以即使别人给定的计划再清晰,我们也还要再问自己一次:为什么要做计划?

即使我们已经制定好了计划,执行到中段有点迷茫的时候,也可以随时回到这个问题——

  • 是为了学习某个技能/学科?
  • 是为了推进某个项目?
  • 是为了建立某个routine?

做计划的那些年

第一阶段

第一阶段我做的计划虽然没有用timeline限制得那么紧了,但目标感不清晰,没有具体回答“为什么做计划”的问题。

做出的计划大概是这样的:

乍一看时间都可以调整,没什么问题,但是内容不够细节(目标不够明确集中),导致容易产生每天都是同一天的疲倦感。


第一阶段还使用过habitica打卡,这个软件采用游戏的形式,如果错过打卡会掉血条,坚持打卡能够升级。

游戏机制是好的,日常打卡任务和具有deadline的任务区分也很人性化,但是打卡任务依然给我一种西西弗斯式的疲倦感。

第二阶段

第二阶段首先明确了记录的目的:记录真正在意的事情

其次明确了笔记的类型:

  • 封存层:我的记录,如日记、书影音笔记、收集的素材、方法论等
  • 构思层:我的想法,如各种头脑风暴和brain dump
  • 行动层:我的行动,如每日、周、月、年计划的执行log或打卡表

最后明确两个视角

  • 时间视角:每日-每周-每月-每年的plan & log
  • 项目视角:总deadline-每个拆分项的deadline

这个阶段我用到了A4纸和OneNote,制作周、月、年计划:

左上角是目标打卡和周复盘

左下角是月度目标和月复盘

第三阶段

这个阶段,我保留了时间视角的月计划和年计划,使用obsidian的daily notes插件记录日计划:

最后还新增了项目视角的计划表:

本质上只要保持住daily notes的记录,坚持每天写一点,那么月计划和年计划就有素材可以复盘,项目表也会有记录可以追踪。

如何做计划

总结一下做计划的过程:

  • 知道为什么要做计划、想要达成的目标,越具体越好
  • 大方向用项目管理视角来管控
  • 并将目标拆解到每日、周、月,进行记录和定期复盘